昨天李叔的话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那位民国女子的故事像根鱼刺卡在我的喉咙里,让我辗转反侧,几乎彻夜未眠。
天刚蒙蒙亮,我就迫不及待地敲开了镇上有名的历史研究者张老师的家门。
张老师年过七旬,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听说我的来意后,他扶了扶鼻梁上的老花镜,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他表示愿意协助我调查,并告诉我镇边有一座老宅,据说曾是那位民国女子居住过的地方。
希望,就像一根火柴,瞬间点燃了我心中快要熄灭的热情。
我跟着张老师,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老宅位于镇子的边缘,周围杂草丛生,一条蜿蜒的小路通向它锈迹斑斑的大铁门。
负责看守老宅的是一位姓刘的老汉,他身形佝偻,脸色黝黑,眼神里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沧桑。
经过张老师一番劝说,并承诺不会损坏任何东西后,刘老汉才缓缓地打开了那扇沉重的铁门,发出“吱呀”一声令人牙酸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流逝和这座老宅的寂寞。
老宅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庭院,青砖灰瓦,雕梁画栋,虽然有些破败,但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
院子里杂草丛生,几棵老树虬枝盘结,投下斑驳的树影。
正房的门半掩着,仿佛在邀请我们进去一探究竟。
我的心跳开始加速,一种莫名的期待和紧张感交织在一起。
走进正房,一股淡淡的霉味扑鼻而来。
屋内的陈设虽然简单,却透着一股民国时期的韵味。
一张雕花木床,一个梳妆台,还有一把古琴静静地躺在角落里,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在梳妆台上,我发现了一个精致的木匣子,打开一看,里面放着一叠泛黄的信笺,上面用娟秀的字体写满了字。
我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封,信上的日期是民国三十五年,内容是一些日常琐碎的记录,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女子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我仿佛看到了她,一个身着旗袍,温婉动人的女子,坐在梳妆台前,对着镜子梳妆打扮,提笔写信……我的思绪被一阵轻微的响动拉了回来。
我抬头看向张老师,他也听到了,我们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都能看到对方眼中的疑惑。
“是什么声音?”我压低声音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