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御史大夫桑弘羊评价商鞅:
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故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
商鞅在秦国做丞相,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严格执行,整顿政治和教化,使奸诈虚伪的人无处容身,对外设置获取百倍利益的措施,征收山川湖泽的赋税,国家富裕百姓强盛,器械精良,物资丰富,征伐敌国,开拓疆土,不用向百姓征收赋税而军队的供给充足,所以财用不枯竭而百姓没有察觉,领土扩展到西河而百姓不觉得困苦。
这是对商鞅的正面评价,桑弘羊擅长搞经济和财政工作,因此对商鞅变法中对经济的影响深刻。
相对来说,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就是负面的。
司马迁对商鞅的负面评价,主要是认为商鞅是个刻薄寡恩的人,也就是酷吏,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商鞅是法家,实行是变法,法律本来就不讲人情世故,犯了法就要处罚,如果商鞅还要讲恩情的话,那对他有恩情的人犯了法,就不处罚了吗?
但是司马迁对商鞅评价,多出于儒家与法家之争。
但是可惜,商鞅的这种变法是把双刃剑,正面意义就是导致秦人非常守法,路人拾遗,治安非常好,负面意义就是刑法严酷,动不动就杀人,人生在世,哪有不犯错的,一犯错就会把命都丢了。
因此商鞅在百姓心目中就是酷吏的形象,对他当然就不会可怜。
《史记》记载了商鞅出任秦相十年,很多王公贵族都怨恨他。
这个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商鞅废除了世袭世禄制,贵族不再是生来就是贵族,也要跟百姓一样去拿军功换爵位,贵族别说怨恨他,杀他的心都有。
所以秦孝公一死,这些旧贵族全部联合起来陷害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作为亲君,想要立威,又想收回军政大权。
要知道商鞅是新君的巨大威胁,他在秦国变法多年,手握军政大权,是秦孝公一心在背后护着商鞅,秦孝公一死,商鞅的后台倒了,自然就遭到了清算。
但秦惠文王也算是明君,虽然杀了商鞅,但并没有废除商鞅变法,秦国依然继续维持变法,才变得越来越强大。
但归根究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为秦国打下富国强兵的基础,才有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天下。
但商鞅因为变法得罪了秦国的百姓、贵族、国君,再加上后来儒家文人的负面评价,才导致后来的名声变得不好。
其实商鞅的名声一直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商鞅是正面的,有人认为商鞅是负面的。
“叮!圣级政治召唤第二人,以法治国——法家巨匠韩非子,统帅80,武力71,智力94,政治102。”
韩非,后世人尊称其为“韩非子”或“韩子”,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
韩非师从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但观念与其不同,没有承袭儒家思想。
“喜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子融汇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以及慎到的“势”,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理学巧妙结合,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经典言论和著作。
其所著的《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经过后人的收集、整理与编纂,最终汇集成《韩非子》一书,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