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韦巨源的滑跪速度,饶是在同僚看来也是极快的。
不是,韦尚书,来之前咱们心照不宣的寒暄里头,你可不是这么说的啊。
你韦氏一族的荣耀呢,野心呢?
都哪里去了?
你搁这这么腰一弯、好话说尽,那咱若是不附议,岂不是显得很不知好歹?
可恶啊,韦巨源你个老匹夫,竟然暗算我等,你别是早就投靠了皇党,来我们这里做细作的吧!
他们心里怎么诽谤韦巨源不重要,重要的是面儿上,那叫一个恭谨大义,纷纷出列作揖表态道,
“微臣深表赞同,韦尚书此议实乃定国安邦之策。”
“微臣亦深以为然。”
“……”
也只能说韦巨源道运不好。
韦氏在西汉时期三代连出三公,晋升观众名门。
东汉时期,号为三辅冠族。
自此以后,不论围巾南北京兆韦氏从不乏重臣,在步入隋朝以后,韦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饶是唐初便已经有了位列关中郡姓之首的征兆。
正史中的《旧唐书·韦述传》: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
可见其辉煌。
只是如今的韦氏,以及韦巨源此人略有说法。
他们这一支韦氏的显赫,要追溯到北周大司空韦孝宽身上。
韦巨源是韦孝宽的玄孙。
且韦孝宽后为宇文泰所重用。
韦孝宽的发妻是弘农杨氏。
辈分、身份,两座大山压在韦巨源头上,任他如何舌灿莲花,他只要不想日后顶着不孝悖祖的名头,他就只能把想说的话都咽回去。
这……就也在赫连孛的算计内。
他出身蛮荒偏僻之地,于神都长安朝廷初来乍到,若是不再在背后多刻苦努力一些,他拿什么和这些出生就在长安的天官们比?
所幸他如今要办的事情都有陛下在后面兜底,所以赫连孛想要学什么、翻看什么,他都能找到自已想要的典籍。
不过赫连孛年纪也不小了,他也发现自已记东西再也不像年少时那样快了。
万卷藏书摆在眼前,可他已不再少年,这种遗憾让他彻夜难免。
只是他到底是习惯了受挫,他在草原上呼风唤雨,可那从来都不是他想要并为之满足的,所以赫连孛很快也就调整好了自已的心态,重新开启了缓慢、但又倍感香甜的学习。
经验使然,赫连孛分析,敢于第一个做出头鸟的朝臣屈指可数。
于是他有计划的押题,还就让他押中了。
诸位朝臣起初只是单纯的附和,见李唯还是没有发言的意思,便继续润色着自已的谏言。
不过是一盏茶的功夫,
登基大典的吉日定好了,七日后,
封后大典便也在当日一并办了,因着能蹭登基大典的丰厚典礼,它一定是隆重的。
其实本不该如此焦急的,但陛下应允了哇。
诸位朝臣觉着,可能陛下是准备从简办了,毕竟到底还在生母丧期内。
但实际上,天宁来的人心里都听出,登基大典的东西,他们足足筹备了两年多之久,如今总算是有用武之地了!
可为何哪怕是有着玄武门从龙之功的朝臣都迫不及待的、脚底抹了油的,急急忙忙的要把李唯和卓娜推上去?
只因讲着讲着,大家也就都敏锐的察觉到,
‘这群老谋深算的东西,早就把目光移到下一桌去了’——后宫嫔妃与宫中女官。
是啊,总不能一顿忙活,西瓜和芝麻一个都捡不到吧。
皇帝若弱势,那便是以朝堂为主战场,后宫为辅,将皇权架空。
皇帝若强势,那只能是以后宫旁敲侧击为主,使前朝揣摩圣意为辅,互相照拂。
如今自然是下策。
而封后大典都没办呢,皇帝哪怕是点了头,同意充盈后宫,那又该磨蹭到什么时候去呢。
谁都知道家中若有庶长子则使家宅不宁。
可谁不希望皇帝多一位有自家血脉的庶长子。
真正坐在这个皇位上的时候,便像是无师自通的一般,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应该以什么样的度去揣着明白装糊涂。
对于下首还算是和谐的勾心斗角,李唯自然是放任的。
“诸卿所奏皆合机宜。
朕躬自省度,再三酌量,拟于九月初一吉期采选秀女入宫备选。
所余时日虽促,然足备卿等筹措,特敕新晋礼曹有司专司其职。
诸卿以为妥否?”
韦巨源继续作揖,朗声表态道,
“臣等恭聆圣训,天威所及,洞鉴幽微。
九月初一采选之期,实合《月令》孟秋收成之义,更契《周官》嫔御择吉之典。
新晋礼曹诸僚皆国器之选,必能仰承明敕。
臣等谨奉纶音,敢不夙夜匪懈?”
韦巨源在这一刻,莫名的厌恶自已竟然在朝堂之上有一席之地,以至此番被赫连孛点出来以后,至少在封后、选秀等宫闱之事上,他必须发言附和。
不然,他的无言沉默,是要被解读成对皇帝的不满吗?
谁敢对这位有太祖遗风的新帝当面表示不满?
他能竭尽所能的表示自已还有‘铮铮傲骨’,也就是挖下一两句坑:
‘新晋礼曹诸僚皆国器之选,必能仰承明敕’
新晋的礼部诸位官僚是谁,韦巨源不知道,但他自信一定不会是他。
所以若选秀一事办不好,办不妥当,那便是陛下你识人不清,或者任人唯亲,到时候皇帝与世家的权力,还能以此为由头,暗戳戳的再打上几个来回。
朝中自然有人听懂了。
饶是新学汉话的天宁人,在赫连孛与毕力格双重敦促下,也已经能在汉话与母语之间顺利切换了,他们虽然慢半拍,但也听懂了韦巨源这话中有话的用意,心中隐隐有了些压力。
而长安中在玄武门复变中出重力的一党,如张柬之,便拂袖、作揖,趁着动作遮挡间掩嘴一笑。
韦巨源这种老狐狸吃瘪,他是最喜欢看到的。
韦巨源的这话在张柬之看来,连威胁都算不上。
他敢私底下做什么小动作吗?
韦巨源不敢。
陛下会已经给礼部安排任务,还放那种撑不起的人上去吗?
陛下不会。
所以啊……韦巨源无非也就是梗着脖子、无能狂怒。
当在一向自诩老成的韦巨源和上述生动活泼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张柬之便感慨着,人活得久到底还是有好处的。
今后这朝会啊,不无聊。
“陛下圣明烛照,臣等顿首谨遵。即当移文太常寺,会同礼曹详定仪注,必使采选之典灿然有章。”
万众瞩目的封赏环节到了。
依照身份、地位,最先受封的,自然是李旦、其子嗣,再便是李老李牧元,以及坐镇后方有功的李兆。
这些李唯早就拟好了,朗读的事情谁来做都不会轮到李唯亲自上阵。
于是,便是苦了刘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