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郎开始忙了起来,而五郎,在参加了吴知府的文会后,便安静了下来,天天窝在后院读书,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赵清虎让老余头去帮着三郎。
买院子、买店铺、买牲口,招聘工人,进货大豆,一切都有条不紊。
看着忙碌且兴奋的三郎,赵清虎都有些于心不忍。
对比忙碌的三郎,安静读书的五郎,赵清虎的日子就轻松多了。
有了家里面的琴棋书画,勾栏听曲的兴致就不大了,毕竟,庆州府的青楼质量,肯定是没办法跟江南比的。
这几日,他也没闲着,王三带着他去茶楼听书,去酒楼品尝美食,去戏楼看戏。
庆州府,不愧是南北交通要道,赵清虎甚至吃到了草原上的口蘑。
这让他想到了一道名菜,烩南北!
可惜,酒楼内的大厨,并没有听说过这道名菜。
烩南北也挺简单的,北方的口蘑,南方的笋干,泡发后,勾芡入味,吃的就是一个意境。
赵清虎在酒楼虽然没吃上,可王三听了他的叙述,找府上的厨子做了出来。
不得不说,这道菜能扬名是有道理的。
口蘑丰腴滑嫩,笋片爽脆清香,一道菜端上来,味道是其次,给人无限遐想才是关键。
一口吃尽南北,有一种地大物博之美。
一直等到二十五这一日,贡院开门,府试开始。
赵清虎也没出去瞎晃荡了,而是认认真真,帮着五郎检查物品,看是否有遗漏,又送他去了贡院。
府试虽然有三天,可第一天才是正试,后面两天都是走个过场。
来参加府试的,有少年也有老者。
皓首穷经的老学究不少,也是苦了这些人,一辈子都浪费在了科举之上。
赵怀远这种死读书又读不出来的人,也有不少。
府试这三日,贡院之外,有兵丁看守,安静的很。
就是赵清虎,也没有出门触霉头,而是老老实实窝在宅子里面。
王木匠倒是坐立难安,毕竟,带来的八件作品,送出去五件,剩下三件还在呢。
东西没卖出去,银钱却花费不小。好在是跟着赵清虎过来的,蹭了王员外家的宅子住,否则加上吃住,他要花费更多。
“别着急,稳得住才能吃得开。”赵清虎道。
“哎!我也想啊,就是心里面急,百爪挠心啊。”
安安稳稳过了三日,对于旁人来说,焦急等待结果的几天时间有些难熬,赵清虎却没什么感觉,毕竟胜券在握。
不出所料,五郎过了府试。
吴知府挺给面子的,给了五郎三十六这个吉利的排名。
赵清虎还去贡院外面的公示墙看了看五郎的策论文章。
在他看来,五郎还是有一些青涩的,观点破题都有些稚嫩,字倒是不差。
可上下对比后,赵清虎相信了李秀才的话,五郎是有成为童生实力的。
毕竟,从第一名看下来,基本上这些学子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稚嫩,有些想当然,纸上谈兵居多。
王三办事效率很不错,府试放榜的第二天,关于王大师的名声就传递出去了。
不少人,主动上门来求购。
剩下一件根雕,两块石头,卖出去了一百八十两银子。
甚至,还有预定的。
王木匠有点懵,看着一百八十两银子,整个人都懵了。
还真的卖出去了,而且,比他想象的要多。
赵清虎一点不客气,收了自己的三成提成,五十四两银子,转手赏了王三十两银子。
没有在府城多待,赵清虎担心家里面的田地,月底就乘船往回赶了。
三郎留在了府城,要负责这里的豆腐坊生意。